三
一个学派的创立,离不开学术的本体。新时代“苏学”研究对象一定是以苏东坡为主。苏东坡谪居儋州三年,功业显著,深得民心。近千年来,人们缅怀东坡居儋功业,以东坡精神激励后人。创立新时代“苏学”,同样是为了时代精神与东坡精神的对接、互鉴和贯通,赋予东坡文化的时代内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引导人心、凝聚人心。
以东坡书院为载体。“一代文忠,赤壁遗篇,皓月经天,光遮北宋;千秋圣德,桄榔留迹,春风化雨,惠泽南荒。”是东坡书院的一幅对联,不仅概况了苏东坡一生的辉煌成就,而且也昭示了他对儋州文化的深远影响。当年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苏轼与文友合建“载酒堂”,这是根据《汉书?扬雄传》中“载酒问字”的典故而命名的。表面上看,“载酒堂”是苏东坡与朋友饮酒求乐的场所,实际上,是他以文会友、“问奇请益”、敷扬文教的地方。清代之后将“载酒堂”改称为“东坡书院”。苏轼谪居儋州三年,不仅留下了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东坡书院,而且文脉流芳,延绵不绝。苏东坡北归九年后,儋州人符确成为海南第一个进士。经宋元明清几代,海南共出举人767人,进士97人。《琼台纪事录》载:“宋苏文忠公之谪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三年儋耳余甘露,千载琼州出凤凰。”这是后人评价,也是历史的事实。
苏东坡崇尚耕读教化,几乎是用一己之力对抗着蛮荒与蒙昧。在贬谪的三年里,他不仅传授中原先进的农耕文明,而且将一个文化的不毛之地转换成了才俊辈出之乡。儋州不仅成为当时的全岛文化中心,也培养了尊师重教的传统。一座东坡书院,不仅架起中原文明与海南文化沟通的桥梁,而且运用儒释道有关“中”之智慧凝聚起黎族百姓。我们今天以东坡书院为载体,是传承东坡文化,这对于文教兴琼、文旅兴琼、民族团结也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本。
以“既成三书”为基本。“既成三书”源自苏辙的《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最后居海南,作《书传》推明上古之绝学,多先儒所未达。既成三书抚之叹曰:‘今世要未能信,后有君子,当知我矣。’”苏东坡居儋三年,为了传播中原文化,以订补的《东坡易传》《论语说》和撰成的《东坡书传》作教材。此外,难能可贵的是,将始于黄州动笔的《易传》九卷、《书传》十三卷、《论语说》四卷悉数完成,这些堪称他一生的巅峰之杰作。此外,苏东坡在海南共创作诗歌170余首,写各类文章160余篇。正如朱弁《曲洧旧闻》所云:“东坡文章,至黄州以后人莫能及,唯黄鲁直(黄庭坚)诗时可以抗衡。晚年过海,则鲁直亦瞠乎其后矣!”可见,正是在海南三年,将东坡的艺术境界推到了炉火纯青、无人能及的高度。
中国传统文化有返本重源的传统。这是苏东坡敷扬中原文化之举,也是重视传统文化本源之措。“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传统文化同样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既源远,必流长。只有追本溯源,才能守正出新;只有格物致知,才能知行合一。这对于我们今天传承传统文化亦有启发。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