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程:自贸区圆梦再起航
1984年,邓小平同志登临鹭岛,留下了“厦门可以实施自由港的某些政策”的话语。
1986年8月,厦门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办公室”。
1986年,全国最早的一份城市发展战略规划——《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21个专题研究报告出炉。
2004年,厦门市制定了“三步走”战略。
2013年12月,厦门将自贸区方案呈报到国务院。
2014年12月26日,福建自贸区版图划定,包括福州、厦门和平潭三个片区,厦门片区面积最大。
2015年4月21日,包括厦门在内的福建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同时揭牌,厦门由此正式跨入自贸区新时代,“自由港”梦至此一朝梦圆。
4月21日上午,在厦门自贸片区挂牌的同一时刻,德国福建商会联合欧洲28个国家各侨团侨领代表与厦门国际商会、厦门市对外服务中心共同举办“德国福建商会驻厦门办事处揭牌仪式”。图为三方签订合作协议。林世雄 摄
2015年4月21日上午10点,注定是厦门一个历史性的时刻,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正式挂牌起航!而厦门,这一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再次进入了一个创新发展的大时代。
历史的目光深邃幽远,厦门与“自贸区”早有渊源。自1984年邓小平视察厦门时提出厦门特区“可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后,“自由港”的梦想就一直萦绕在厦门人的脑海中。
从“自由港”到自贸试验区,虽然厦门走了整整31年,但时代的使命赋予了它更深层次更高境界的内容。
邓小平造梦“自由港”
在祖国东南沿海,一湾湛蓝环抱的厦门岛,港阔水深、风轻浪静。从古至今,越历千年,厦门港口成为许多人们从陆地走向海洋、从海洋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它更是在先贤志士经国济世的宏韬伟略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早在上个世纪之初,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就提出要把海沧港区建成东方大港的设想。“厦门有深广且良好之港面,管有相当之腹地,跨福建、江西两省之南部,富于煤铁矿产……如使铁路已经发展,穿入腹地煤铁矿区,则厦门必开发而为比现在更大之海港。吾意须于此港面之西方建新式商埠,以为江西、福建南部丰富矿区之一出口。此港应施以新式设备,使能连陆海两面之运输以为一气。”在他的《建国方略》里,就已经对厦门港口建设有了详细的规划和建设方案,远见卓识渗透于字里行间,显示了他作为一代政治家的高瞻远瞩。然而终因历史的遗憾,他的伟大设想未能变为现实,把一个未竟的事业留给了后人。
历史的改变常常就发生在伟大的时代!
1984年的那个春天,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登临鹭岛,在鹭江缓缓开行的游艇上,他听取了福建省委领导关于厦门建设“自由港”的设想汇报后,留下了“厦门可以实施自由港的某些政策”的话语。
邓小平的这句话迅速点亮了厦门的“自由港”梦,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很高积极性。1985年6月29日,国务院批复福建省政府《关于报审厦门经济特区实施方案的报告》,批准厦门特区扩大到厦门全岛和鼓浪屿。此后,厦门特区各项建设事业日新月异。
多方筑梦“自由港”
尽管当时人们对“自由港”不甚了解,但邓小平的这句话,让厦门人的脑海中一直萦绕着“自由港”的梦想。把厦门建成“自由港”,不仅是一些热血人士的梦想,也是厦门市委、市政府几代领导积极推动的事情。
1986年8月,厦门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办公室”,由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习近平负责主管。当时的厦门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郑金沐受命担任此办公室主任,进行了以厦门自由经贸及厦金经贸合作为主题的专题研究。“厦金自由贸易区”这个概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战略研究办公室成立后,习近平带着郑金沐等一批人赴北京向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刘国光、董辅礽和童大林等专家教授请教,并组织了100多位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围绕“加强对台联系”和“逐步实施自由港政策,建设自由港型的经济特区”这两个基本战略思想,进行了21个专题研究。
1986年,习近平还带领课题组去新加坡考察。经过一年半的研究,为厦门制定出全国最早的一份城市发展战略规划——《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21个专题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确定了三个带有全面意义的战略重点:一是扩大对外开放,抓紧实施自由港的一些政策,在全国首家提出“在适当的时候逐步开展两岸金融业务,实现资金流动进出的相对自由”;二是发展对台关系,加强对台工作基地的建设,最先提出将厦门作为贯彻“一国两制”、实施对台政策的试验区,推动对台工作进展;三是改造传统工业,为特区实现经济外向型转变铺平道路。
1988年10月,厦门市委根据邓小平“再造几个香港”的战略构想,成立了“厦门市‘新秩序’研究小组”,认真学习和研究香港、新加坡等地的成功经验。特别是自1992年1月邓小平视察南方以后,市委、市政府组织人员对实施自由港某些政策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形成了《厦门加快实施自由港某些政策的基本思路》及相关配套法规草案。1993年,还成立了厦门市实施自由港某些政策领导小组,加强对实施自由港某些政策的领导。同年3月和6月,分别在厦门和北京召开了厦门实施自由港某些政策咨询会议和加快厦门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研讨会。
1994年2月,国家体改委、国务院特区办、外经贸部等中央24个委办有关领导,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及一些著名专家、学者举行厦门经济特区进一步实施自由港某些政策工作研讨会,一致认为厦门经济特区在实施自由港某些政策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各项经济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自贸区圆梦“自由港”
2004年,厦门制定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就是新办保税区实施保税政策;第二步把保税区转为自由贸易区,实行自由贸易区的政策;第三步就是在厦门全岛实施有限的自由港政策。
2005年,厦门象屿保税物流园区一期工程通过验收、封关运行,被视为厦门“自由港”实现突破的开始。后来,厦门拥有海沧保税港区、象屿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六个主要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特殊经济功能区,这些功能区虽然都具有“自由贸易园区”的某些特征,但离真正的“自由港”还有一定的差距。
2013年9月份,上海自贸区成立,再次激活了厦门尘封已久的“自由港梦”。随后,厦门迅速成立自贸区申报小组,最终在2013年12月,将自贸区方案呈报到国务院。
2014年,福建将厦门、平潭、福州等地进行“捆绑”申报,同时撤回厦门和平潭此前提交国务院的申报方案。
2014年12月12日,福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被列入中国第二批自贸园区试点;12月26日,福建自贸区版图划定,包括福州、厦门和平潭三个片区,面积为118.04平方公里,厦门片区面积最大。今年4月20日,国务院对外发布《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要求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改革创新试验田、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示范区、面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合作新高地。
2015年4月21日,包括厦门在内的福建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同时揭牌,厦门由此正式跨入自贸区新时代,31年的“自由港”梦至此一朝梦圆。自贸试验区的推动者、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唐永红说,自贸区不仅给老百姓带来购物天堂的种种实惠,更重要的,对推进厦门深化体制改革、推动对台货物贸易自由、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有着特殊意义。
十一载磨一剑,承担历史新使命
——专访原厦门市体改委主任、计委主任郑金沐
“我从电视里看到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方案获批,连续几天都很关注。”已过八旬的原厦门市体改委主任郑金沐,言语中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前几天正式挂牌,我自然是非常开心!”
31年光阴,可以让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走向两鬓斑白,31年的光阴,也可以让一个小小渔村,腾飞蜕变为一个开放繁荣的大都市。从邓小平同志提出“厦门可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到今天自贸区真正带来红利,郑金沐作为特区改革实践者之一,真切地见证了一个伟大时代变迁在特区的缩影,如今,种种过往在他心中依旧清晰如昨——
东渡港区 施辰静 摄
见证改革第一步
“当时,大家对自由港也只知道一些大概,并不了解自由港的功能特征和政策,更不懂得自由港的某些政策是什么。”郑金沐的回忆录《鼓浪鹭江》里,清楚地记下了自贸区最初的萌芽状态,当时的提法还多是“自由港”。
作为编制《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具体组织者,时任厦门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兼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办公室主任的郑金沐还记得自己当时的兴奋与忐忑,“当时的厦门经济特区经过5年建设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迫切需要有一个发展战略作为决策指南,使厦门经济特区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
郑金沐清晰地记得,1986年8月,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组织人员正式成立了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办公室,随后又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亲自组织研究如何实施中央赋予厦门经济特区自由港的某些政策和厦门经济特区今后15年如何发展问题,制定《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完成21个专题研究报告。
事实证明,这个中国的经济特区中最早编制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报告中提出的战略指导思想、发展模式、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实施对策,至今对厦门经济社会发展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铁肩辣手著文章
在郑金沐展示的关于当年推动“自由港”建设的珍贵资料中,他特别提到了《积极推进厦门经济特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一文。他说:“我从外商投资企业协会退下来后,继续搞研究。这篇论文是在当时的国务院特区办周太和司长和省开放办陈少和副主任的支持下写的,主要是建议厦门经济特区应向自由贸易区转型。”
2002年2月,郑金沐到北京参加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会议,会后,他去国务院特区办看望周太和司长,在得知国务院特区办要撤掉的消息后,郑金沐着急了:“特区要摸着石头过河,石头还没摸完,河也还没有过,那特区要怎么办?”郑金沐说出自己的看法:“现在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将按WTO的原则实行全面对外开放,中国的经济特区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如果有必要继续存在的话,那么,中国的经济特区将向何处去?在中国与东盟将要组建大型的自由贸易区的背景下,中国的一些经济特区是否可以转型为自由贸易区?”周太和当即肯定了郑金沐的观点,并鼓励其将这些意见写下来。
回到厦门后,郑金沐把在京和周太和交换的意见告诉了时任省开放办副主任的陈少和,也得到了赞同,《积极推进厦门经济特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构想最终呈现在郑金沐的笔下,并经过辗转,递交给了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
不久,郑金沐就收到了习近平同志的来信:“你送来的《积极推进厦门经济特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一文,我即批转省有关部门进行研究。省开放办近日对各有关部门研究的初步意见进行了汇总,认为基本上是可行的,特别是在内地与港澳经贸合作将出现一个新局面的情况下,福建更应把握好这一机遇。我已要求有关部门继续深化这方面的研究,适时提出方案并向国务院报告。”
历史赋予新使命
《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制定后,郑金沐陆续参与过几次境外考察,他说,考察时的所见所闻不仅对当时相关课题研究提供了帮助,更是印证了建设“自由港”建设的“特区思路”是正确的。
1990年8月、9月期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牵头,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办公室、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家开发研究中心到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国考察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的发展情况,了解对中国经济特区有什么可以借鉴的经验。
“在新加坡我了解到,他们在刚刚开始建立自由港时也没有经验,没有从实际出发,而是照搬了香港的做法,一线全放开,结果本国的工业受到很大的冲击,若是将一线关死,自由港又建不起来了。后来,政府在机场、码头先设了几个保税区,采取了一线逐步放开的办法,对已经放开的商品可以免税进入新加坡国内市场,对还没有放开的商品可以进保税区,进国内市场则要收税。这样,既可以让部分商品能自由进出新加坡国内市场,又能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这一经验,对郑金沐等人很有启发,“值得厦门市借鉴!”
岁月之河静静地流淌,回首往昔,许多感慨涌上心头。这些年来,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成了郑金沐经常光顾的地方,退休时,他还将自己珍藏的不少工作文件和照片都赠给纪念馆保管。
今年4月21日,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正式挂牌成立。郑金沐说,他在报纸上看到了这一消息,很是激动。“一个酝酿了三十一年的梦,终于圆了。”他说,相较于最初“自由贸易区”的设想,如今的自贸区方案更为完善。“从关注优惠政策,推动贸易方面的资金、人员流动向国际化靠拢的初衷,现在已经升级到了对体制、制度的研究,更为具体,更符合时代背景。”郑金沐欣慰地说,这是一个新的开始,自贸区建设对厦门对外开放将是很大的推动,厦门也必会当好改革实践的排头兵,在先行先试方面更进一步。(田圆 林泽贵)
[责任编辑: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