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脚乌龙产于福建南平建瓯。中国历史上,朝廷的御茶园有两处。一是唐代的阳羡(宜兴),另一处就是宋代的北苑(建瓯),北苑御茶进贡朝廷458年,全盛时期建安有官私茶焙1336焙,其中官焙32焙,小焙十余。当时建茶以北苑为主,北苑茶称为“龙凤团茶”,是蒸青紧压茶。宋时产生了一大批饮用北苑茶的诗篇:王安石、苏东坡、欧阳修、沈括、朱熹、陆游等大家都有诗歌流传至今,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茶文化高潮,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茶文化的巅峰。出现了宋徽宗《大观茶论》,蔡襄《茶录》等一批茶文化专著,宋徽宗赵佶皇帝《大观茶论》赞:“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并说,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周绛道:“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陆游道:“建溪官茶天下绝”。蔡襄《茶录》中也说,茶味主于甘滑,惟北苑凤凰山连属诸焙所造者味佳。这里的建溪茶、北苑御茶,指的即是建瓯的矮脚乌龙。
建瓯的矮脚乌龙茶树植株矮小,树势最高者只有120厘米左右,芽叶呈紫绿色,叶片呈水平状,光滑脆厚,叶脉清晰。茶汤香气清高幽长,有桅子花的香气,汤色橙黄明亮,滋味甜醇,回甘迅速,有酸口。蜕变成冻顶乌龙后,其汤色依旧澄澈金黄,气味依旧清香醇厚,口感依旧甘甜醇美,不同的,在于甘中的酸味少了些许。这样的不同,当然与生长的自然环境发生了些许的改变有关。
多年后,福建与台湾的茶业和茶文化交流重启,两岸不断携手合作,阿里山茶飘香海峡两岸——
2007年在泉州市举办“浪漫武夷·风雅茶韵”大红袍品茗会上,两块武夷山大红袍和台湾冻顶乌龙制成的“团圆茶饼”,再续两岸茶缘,凝聚了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
2009年9月,海峡两岸创意模特暨“茶文化”形象大使选拔赛大赛在成都启动,同月,海峡两岸连心茶文化名人联谊会在北京举行;
2010年5月,福建“浪漫武夷,风雅茶韵”茶旅活动首次走进台湾,8月,海峡两岸茶文化首次亮相鲁台会,10月,第五届茶文化节暨海峡两岸高山茶论坛在福建大田县举办,11月,首届海峡两岸茶博会在福建泉州开幕,12月在北京举办“茉莉花 两岸情”海峡两岸福州茉莉花茶文化座谈会;
2011年9月,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在福州正式成立;10月,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漳州茶文化交流中心成立;福建安溪正在打造海峡两岸现代茶叶合作示范基地……
2012年3月25日,台湾南投县鹿谷茶乡迎来正在岛内参访的福建省省长苏树林。村民们围坐一起,苏树林亲手为大家泡了一壶冻顶乌龙茶,并一杯杯奉给各位年长的老人。在鹿谷乡茶文化展览馆,福建省省长苏树林细细地了解冻顶乌龙茶的发展历史和精致化生产种植。鹿谷乡农会负责人介绍说,鹿谷目前有茶园面积将近2千公顷,年产量约1700公吨,是台湾茶叶生产重镇。
“一杯清茶两岸情缘,茶叶把两岸同胞紧紧联系在一起。”苏树林在接受记者访问时说,“福建和台湾茶叶产业在已有的合作基础上,未来两岸茶产业交流对接、区域合作空间会更大。”两岸百姓应共享茶的发展成果和文化,让生活、工作、合作的味道如茶香一样浓郁甘醇。
苏树林说,闽台茶业交流活动频繁,两岸茶产业在栽培技术、加工工艺、文化创意、营销模式、管理方式方面都展开良好互动,茶业交流与合作取得共赢。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苏树林现场为大家诵读了一首自己题写的《武夷茶道》,“武夷茶道,诚儒之道,佛之道,道之道。禀天地之精华,撷草木之芳润,得圣贤之妙谛;和阴阳,融太极,修仁德;凝于心,化于神,寓于行。武夷茶道,洵无道之道也。”
那一天,苏树林省长将茶道尽情演绎。他说,茶是有文化有生命的,茶把天、地、人连接在一起,也把工作生活健康连接在一起,把修身养性和做人做事连接在一起。他冀望,两岸携手继承弘扬中华茶文化,让中华茶道影响世界。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